2003年7月,在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遺產成員。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明孝陵的:明清皇家陵寢按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頓于公開。它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表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利觀。
風水,在我國是一個十分有誘惑力的話題。在古代,特別是漢唐以后,上自帝王宮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廟和民宅,在選址和修建過程中大多都深受風水理論的影響。
最初,風水只是古人尋覓墓地時運用。它的理論大約是:葬地內有生氣,生氣能夠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里是活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截就會中止不動。所以,古人尋覓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中央,即風吹不到、有水流能夠阻撓它活動的中央。后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展到城市、民居等范疇。為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
明代帝陵的卜選,就是在陰宅風水術的指導下停止的。卜選的方針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迂回變化;龍(陵后的山脈)、穴(陵墓中安放棺槨的中央)、砂(陵寢風水格局中龍以外的其他山脈)、水(河流)之間的相配關系,等等。
十三陵陵址的卜選最初始于明永樂年間,為了求得不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廖均卿在昌平境內尋覓墓地。后來他在這一地域找到“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構成風水寶地。經朱棣親身踏勘確認后并封為“天壽山”,并于1409年開端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長陵。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敞開,山間泉溪匯于陵前河道后,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千米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契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權衡,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不斷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整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非常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調和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圓滿境地,用以表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
十三陵的選址思索了天干的要素(即天時,天時思索三、六、九)、人的要素(明代十三代皇帝陵墓都建在此)、地的要素(土質很差,以虎山為最差;蛟S它原來的土質是好的,到如今曾經發作變化)。這個十三陵是一個聚人氣、才氣的風水寶地,就像故宮一樣,固然朝代變換,民族卻愈增強大。
當然,十三陵固然是風水寶地,但是,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萬代,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簡直具有某種神秘的必然性。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說:“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歲次丁亥,外表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踐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曾經走到了開展的止境。在這個時分,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枕樂,首輔的專制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發明或者習于偷安,文官的廉潔營私或者貪污作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激進,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通通不能在事業上獲得有意義的開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彼詫⒚鞒臏S亡完整歸罪于十三陵的風水也是不恰當的。
明孝陵規劃狀如北斗之謎
明孝陵坐落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部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1368~1644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寢。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逝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稱號“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明孝陵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歷經滄桑的明孝陵,許多建筑物的木構造局部已不存在,但它的一切建筑遺存都完好地保存在原地,空間規劃上完好如初,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未受損壞,陵區內的主體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遺存,明孝陵在中國帝陵開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的設計理念、制度格局、營造范圍和藝術成就很深入地影響了以后帝陵的修建,往常散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寢都是以明孝陵的規制和形式而建造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明孝陵不愧是一項天才的藝術杰作,是中國文化開展到高度成熟時期的一項綜合性成果,它創始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國帝陵開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和位置。
明孝陵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開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后調用軍工10萬,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范圍宏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再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墻有45 里,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分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旋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特殊。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麒麟、馬和象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明孝陵處于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四周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范圍龐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筑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筑當年建有紅墻盤繞,周長2.25公里。若從空中俯視,能夠看到明孝陵居然呈北斗狀規劃!有人說,這是朱元璋別出心裁,成心要突破常規,以表示本人不按常規、傳統辦事的帝王氣概。也有人說,這是為了讓神道加深延長,便于布放石人、石獸。還有人說,是朱元璋在建造孝陵時,有人倡議挖平孝陵對面的孫陵崗(今梅花山),使墓道取直。朱元璋以為孫權是條好漢,以為讓東吳孫權大帝為本人守陵更顯氣概。
近來,有人從風水學的角度來解釋朱元璋的做法。朱元璋早在作為農民軍起義將領時,寫過一首氣貫長虹的詩篇:“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斗伴我眠,夜間不敢伸長腿,恐把山河一腳穿!边@表現了朱元璋的雄心,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既然費盡心機擇址建陵,在陵墓的設計上一定會愈加用心。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宮、天象、星宿圖的狀況,意在“天人合一”、“魂歸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特別對天象崇仰,因此在生前就把本人的陵墓設計成北斗七星的外形,“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行的導引神道局部,“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筑局部,“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從平面圖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與南北朝、遼代、唐代所繪制的“北斗七星” 圖是相同的。
明孝陵的后山還掩埋著一批明朝的開國功臣,有著名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墓等。據傳,朱元璋修建明孝陵時,曾說過他一人獨居鐘山之陽,功臣陪葬山陰。因而,在紫金山之陰就有了11座功臣墓。這又恰似群星朝“北斗”。風水學以為,朱元璋留存孫權墓并非像簡單傳說那樣僅因孫權是好漢,而是由于孫權墓所在的梅花山孫陵崗還在古地貌學上是一個“近案”,淺顯地說,就像一張茶幾。這樣一來,明孝陵背倚鐘山,從整體上就又構成背有靠,前有案,東有青龍,西有白虎,北有玄武(龜蛇合體),南有朱雀的不祥格局;蛟S,朱元璋這才心滿意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