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又叫堪輿、地理、相地術、相墓術、青烏術、青囊術等,是原始先民結合自己的居住環境而形成的一種活人與死者“居住地”選擇的技術性文化,它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古人對于居住環境在山的走向及表勢、水的流向和風的方向等方面的先驗性判斷。風水觀念出現得非常早,從卜宅到相宅,經歷了一個從神判到人判的過程。一般的觀點認為,到秦漢魏晉時,風水理論已經初步形成。對于喪葬中的風水,也稱相墓術,是選擇陰宅的一種理論和技術。漢末的郭璞是相墓理論的開山鼻祖和集大成者!稌x書?郭璞傳》記載,郭璞曾受業于郭公,郭公從青囊中取書九卷給他,從此,郭璞便精通五行、卜筮之術。史載:“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人也。父璦,尚書都令史。時尚書杜預有所增損,璦多駁正之,以公方著稱。終于建平太守。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而訥于言論,詞賦為中興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陰陽算歷。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于卜筮,璞從之受業。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禳災轉禍,通致無方,雖京房、管輅不能過也!薄稌x書》中說,郭璞的父親就非常有才學,郭璞本人則更是好學不倦,才髙八斗,精通經文和術數,但不太會說話。在陰陽歷算方面,則更有精深的造詣。后來,他從師于郭公,得到《青囊中書》九卷,于是便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成了著名的風水大師。據說,郭璞結合自己的實踐寫了《葬經》一書,將葬地與堪輿術加以系統化和理論化,成為風水術的一代宗師。郭璞認為:“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平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云: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于春,粟芽于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丘垅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狈浅C黠@,郭璞在這兒把生者與死者及自然山勢丘垅水流糅合在一起,使墓地與生者建立聯系,從而使風水理論與埋葬進一步理性化、體系化。在《葬經》中,郭璞至少在下述幾方面總結或概括了葬地的經典觀點或理論:
1.乘生氣說
生氣是指陰陽五行之氣。生者與死者的區別就在于生者本身就有“氣”,而死者只能靠行乎地中之生氣。誠如劉曉明先生所說:“人活著時,其氣附于形體,無須依憑其他什么東西,但人死后,其骸歸地,凝聚成形的氣便失卻了依,四處飄蕩。風水的目的,就是讓它們匯聚在一起,籠罩遺骸,感應生者。其辦法就是‘乘’生氣!雹僖缿{“生氣”而對后人造成影響的理論,后來成為陰、陽風水理論的最重要的內容之。
2.藏風得水說
有兩個特點,一是能隨風飄散,所以,必須藏風;二是遇水則止,所以,必須有水。后者是因為古人認為,水能凝聚成氣,氣與水存在著依存關系;谏鲜鰞煞矫娴脑,所以選擇葬地或好風水處,必須既要能藏風,同時又有水。因此,藏風得水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證“生氣”的凝聚而不至于飄散,保證風水的有效性。但在藏風與得水之間還是有一定次序區別的,這就是“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民間一般意義上的風水,就來之于“風”與“水”兩者之間環境關系的判斷。
3.五不可葬說
山水組合的風水有不同的效應,因此所征應的后人也是不同的,有出將相,有出常人,甚至有“子滅孫死”的。所以,《葬經》中提出五不葬,即“氣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氣因形來,而斷山不可葬也;氣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氣以龍會,而獨山不可葬也!笔裁唇型?童山就是不生草木的山;什么叫斷山?斷山就是陡峭壁立的山;什么叫石山?石山就是只有巖石的山;什么叫過山?過山就是順勢無依憑的山;什么叫獨山?獨山就是只有一個山頭的山。這種五不葬的禁忌,后來一直都是風水實踐中遵守的圭臬。
4.四神方位說
四神是指古人特別崇拜的四種神靈,分別指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這四神分鎮于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別象征四方的地理形勢,由此而構成的葬地是最好的。所謂“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有朱雀,后為玄武”即是。不僅要有四神出現于四個不同的方位,而且,出現于四個不同方位上的四神,還須有特殊的形態,方為最佳風水葬地。這就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頫”。對稱的方位,形態生動的神靈,構成了傳統風水理論中一種最佳的模式!对釙凡粌H首次提出了 “風水”概念,而且建立起了風水的理想模式。這就是:
(1)山有來龍與方位;
(2)水要橫行回繞;
(3)氣有四勢以衛;
(4)穴有相水印木;
(5)土要細潤五色;
(6)草木要枝繁葉茂。
后來,郭璞的風水理論模型有了一定的發展。到宋代,除了遵守郭璞的風水模型基本原則之外,風水術士認為,山要重山,即要有所謂的父母山和祖山,水則要直曲得當,而葬地還要有明堂。建立了與郭璞風水模型圖有一定差異但又有本質上聯系的風水模型圖明清之后,這種模式基本未變,這在明清兩代的北京十三陵和清東西陵中表現得非常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