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位于修文縣龍場鎮,距縣城約3公里,年平均氣溫13.2-15攝氏度,四季如春。山尾為觀音山,山前為罩子山、秀女峰(三棵樁),可遠眺貓跳河(古稱滴澄河)及群山。山左為九龍坡,在修文古十二景中為萬馬騰空,氣勢磅礴。山右通向蜈蚣山,王陽明寫《瘞旅文》中悼念的主仆三人,就瘞斃于蜈蚣山,以上諸山皆屬于修文真武山脈。修文地處揚子陸臺黔桂地臺黔北古陸黔中隆起南坡。由于喀斯特地貌發育強烈,斷層充分,各山獨立成體。其中,天龍山巍峨雄峻,占地遼闊,各種巖溶景觀如金字塔、洼地、漏斗、危崖、峰林、石溝、石芽、裂谷、旱谷均有具備,因而在地理上造成氣勢攝人心魄的效果。天龍山周圍,玉水橫陳如帶,龍珠座座相綴,出現黃龍臥江、鯉魚奔灘、雙龍戲珠、雙龍歸位等諸多風水堪與中稱道的地理之形,以及龍、鳳、龜、麟畢集之象,使天龍山在風水上也具有很高的價值。
天龍山入口處,桃李盛開,梨花爛漫,一如瑞雪漫山。其間間有花紅樹,綻出嬌紅嫩白的兩色花,更是使人心醉。沿山而上,極目四望,一處處村寨人家,一片片田畝阡陌,分布在一個個盆地里,山回蜂轉,柳暗花明,有如桃花源。如逢春天,風吹油菜黃花,掩映青山綠樹,水光瀲滟,美不勝收,農人或作或走,良田時隱時觀,有如一幅天生的丹青畫卷。來到天龍山,目睹此情景,使人頓感杜甫的名作猶在眼前:“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碟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碲”。(江畔尋花獨步)
天龍山下,自明、清以來,每逢春天,由于有石觀音、三潮水等古跡,一直是龍場紳民踏青游春、上香禮佛的勝地。在天龍山周圍,主要分布龍場鎮潮水村、沙溪村和谷堡鄉長沖村的群眾。遇有節慶,或者農村中的紅白大事,路上就沸沸騰騰有走親友的人,黔西方向的來客走大道,清鎮方向的親友走小路,抬腳一二十里,款款而行。
這一帶水流豐富,稻田肥沃,農村生活質量較高,普遍以大米為主食。歷史上有水西彝族、黔中苗族以及布依族、仡佬族、白族、穿青族和漢族的交互溶和影響,人民淳樸豪爽,熱情好客,以交友為樂事,以飲酒為快事,喜做的菜肴是做各種酢、泡各種酸、制各種辣。真材實料,堆盤堆碗,直弄得來客酸溜溜、油膩膩,辣乎乎又香噴噴,如果席面上放了一盤鮮魚,那就有意思了,山歌里唱:
大河漲水沙浪沙,
魚在水中搖尾巴,
只要得魚來下酒,
包你得娘(乎聲)來安家。
|